五宣得意道:“那是自然,去年我曾同大哥从余姚到南京;今年到松江来,都是走着过来的,不过玩似的。” 沈瑞闻言,乍舌不已。余姚到松江还罢,五、六百里;余姚到南京的话,就是千里路。怪不得五宣将包裹如此简,又将银钱带得足足的,看来都是前车之鉴。 这条路既是洪善禅师走过数遭的,众人也无需担心问路、路问题,顺着官道一路往北。大家走的速度并不快,沈瑞估算了一下,一个时辰差不多十来里路,沈瑞虽步子小,也能跟上大家。 他看着王守仁的背影笑了笑,自打年后,王守仁就吩咐沈瑞每黄昏时分担水。沈瑞年小体弱,五宣往返三、四次就能担一缸水,换成沈瑞,就要往返十来次。 后山山涧离禅院虽不到一里地的距离,可往来十来次,也有十来里路。沈瑞从刚开始的累死累活,到后边的渐渐适应。现下看来,王守仁那样安排,也是让沈瑞为远行做准备。 因为四人是顺着官道行进,路上乡间茶棚食间,倒是不乏歇脚的地方。四人一个是老和尚,一个年轻书生,两个书童儿,看着都异于常人,不免引人关注。不过王守仁穿着儒服,百姓对读书人心中多存畏惧,倒是没有人欺生挑衅。 不过要过夜的话,众人却不好在外头,总要寻投宿的地方。 即便已经是天,可到了下晌,天气开始转冷。他们依旧在松江府境内,可是已经出了华亭县,如今进了上海县。 沈瑞再次意外的是,一行人并未找寺庙寄宿,而是进了县城,在城门口选了一家规模颇大的客栈落脚。 如今太平盛世,一两银子能买两石大米,够四口之家一月嚼用。 这客栈普通房间八分银子一晚,上房则要两钱银子一晚。这个价钱算是贵的,相当于后世的星级宾馆,要知道市面上常见贩夫百姓住的大铺店,一晚不过十文钱,二十文钱。 当然比着还好的有馆驿,可那不是普通人能入住的,入住馆驿必须提供相关官府出具的升、转出差等手续。 就是这民间客栈,也没有想象中的鱼龙混杂,只因为这个时候住宿要求验证、登记身份。 五宣要了两间上房,又给了小二一把铜钱,让他打了水给众人洗漱。 沈瑞看五宣的褡裢空的不少,问道:“铜钱都花光了,明怎么办?” 白在乡间茶水路平的茶水铺子,价格都是以文计算,今中午打尖时,四人一壶茶,两盘米糕,一盘炒千张,一盘梅干菜,六十二文。 五宣笑道:“这样的客栈都能兑钱,只是要三分做费用。就算抛费几个钱,可不是比背着钱出门强多了。” 沈瑞在心里默算了一下汇率,觉得五宣说的不错。 这一下来,沈瑞上半程还行,等到下午真的觉得累了,如今只觉得腿肚子发软,脚底火辣辣的。 王守仁洗漱完,轮到沈瑞。 五宣见他洗了脸还是有气无力的模样,道:“等晚上好好泡泡脚。你这才开始,总要累几,过了这个劲儿就好哩。” 沈瑞晓得这需要个适应的过程,想到自己上辈子锦衣玉食地活了几十年,虽然羡慕过那些“背包客”、“驴友”,可做过几次远行的准备,可总是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。 如今这次,也算偿了上辈子的心愿。他的心里是极是愿意的,同神上的疲惫相比,体上的疲惫还真算不得什么。 王守仁已经换了干净儒服,神清气的模样,看着沈瑞道:“大字与罗汉拳还罢,路上不便,可以停一停,《论语》还需接着背。” 王守仁在功课上虽对沈瑞看惯的破严,可教学进度并不仓促,一个半月的功夫,一半《论语》还没讲完。 沈瑞晓得学习“逆水行舟”的道理,自然老实应了。 这会儿功夫,洪善禅师也洗漱得了,从隔壁雅间过来,四人一起下楼。 楼下大堂摆着六、七张方桌,因到了饭时,很多人在吃饭,只有靠近门口的两张桌子还空着。王守仁便随便做了一张,请洪善上首坐了,他自己做陪客,又吩咐五宣与沈瑞也在下首坐了。 饶是这客栈入住的都是乡绅富户,可这一行四人的造型还是很显眼,不过众人的目光在王守仁身上的儒服与儒巾上打量转了一圈,便多收回去。这样年岁就中了举人,即便只是穿着布衣,可前程远大,令人不敢以衣帽取人。 五宣点菜,吩咐小二准备了一桌素席。 少一时,饭菜齐备,虽无荤菜,可木耳、蘑菇俱全。众人中午不过是打尖,早就饿了,吃的井井有味。几个人看起来斯斯文文,可饭量实在不低。一大白瓷海米饭,吃了干净,又叫上了两碟米糕。 虽说中午也吃了米糕,可那山野之食,实比不上这客栈致。沈瑞正想着,是不是劝五宣明打包几份点心,就听到有人道:“大师好,家母打发小子给大师问安……” 第四十二章 千里之行(二) 沈瑞抬头,便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儒生站在一旁,对着洪善禅师说话,神情极为恭敬。因有外人过来,五宣与沈瑞不好在大喇喇坐着,五宣便拉着沈瑞起身,两人退到王守仁身后。 洪善禅师看了儒生两眼,道:“你是桂姐儿的儿子?排行是?” 那儒生毕恭毕敬地回道:“正是小子,兄弟之间行五,是家母幼子。”foNDy.NeT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