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走停停,说说笑笑,穿梭书院内,大家来到一处地方——讲堂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,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,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。 “王老师,给咱们的讲堂写一副对联吧?”讲堂门口,龙院长终于说出他赶来见王子安的目的。 体制内,是很推崇王子安的作品的。 按作品层次、档次,他已经能被尊为大师。 “嗯?”王子安望向讲堂大门两侧:“这不是有了吗?” 讲堂门侧早就有对联。 上联:“勤勉好学,学有所成。” 下联:“常思己过,过目不忘。” 横批:“学达天。” 但书院很多建筑门口的对联没有横批,没那么讲究。 “这是摘录民间传的对联,显得太随意,这不是想让您赐一副,正式点嘛。”龙院长陪笑道。 额,王子安有些无力。 我这么不正经的人,能干正经的事吗? 答案是…… 还真能! “表哥,写一对吧?” “是啊,表哥,我们可喜你写的诗了。” “表哥,写对联对你来说不难是不是?两句诗就能当对联,不需要四句。” 学生们眼神期待地看着王子安。 “子安,能写吗?”栗可欣小声问王子安。 平香樱和新垣结衣也略微担忧地看着王子安。 虽然三三超厉害。 但万一没那状态,也会有心无力啊。 如果只是三两人在,写不出就写不出。 可现在一群学生在呢,浩浩四五十人。 据说还都是优秀学生。 他们这支队伍,不是普通学生可以进来的。 比如从小学习很渣的平香樱,当时就本没机会进入这种档次的队伍。 好在她不是很羡慕,不就组团旅游吗,我家又不缺钱,多揍几个小朋友,回来妈妈就奖励我一个人夏令营。 其实龙长生也担心王子安憋不出对联来的。 据自己所知,王子安的灵好像多来自跟人吵架。 现在这么和平和谐,王子安会不会没灵啊。 要不,王子安实在憋不出,我就牺牲一下,跟他对骂? 不过,要是王子安上头了,来个诸如“横批:一情深,上联:巭孬嫑****,下联:嘦****巭升”的对联,我咋整? 这还能挂讲堂门口吗? 当然不能啊。 那样遗臭万年的是我,而不是平王。 相反,世人还会大叫好,平王有才,平王顶呱呱,平王再来一个。 “那行,我试试。”王子安答应下来。 他刚说要试试,龙长生大喜,连忙让身边的人去准备纸笔墨砚。 王子安一下有些紧张。 这么郑重? 主要他笔字真不咋地,独具一格的潦草。 不过想想对方可能只要对联内容,不要真迹,也就坦然了下来。 纸笔墨砚很快拿来,放讲堂一张古朴的桌子上。 一群人围着。 不过大概就像嘟嘴卖萌,是美女的话很可,长得丑就不行了。 王子安拿起笔一顿龙飞凤舞后,赞叹声如。 “三三,潦草得很好看。”平香樱第一个夸赞。 王子安心神一震,居然有人能欣赏他的笔字。 “不过我看不懂,大多看不懂,是什么啊?”平香樱又问道。 王子安不再理她,抬头看众人,索要赞赏。 还好在场的,大家都若有所思。 不知道在想什么,大概是在品味字里行间的意思吧。 “这是什么草字体?”有学生苦着脸问旁边的同学,他也看不懂。 王子安正准备绽放的笑容立刻收敛得好好的。 此乃平王草字体。 “我可能书读得少,还需继续努力,所以,我也看不懂。”另一个学生很惭愧,现在都是电子阅读,电子答题,手写的机会是不少,但也不多。 哪像父辈们说的那样,以前不管男人还是女人,全靠手。 现在呢,也一样。 孩子们很不理解,这太深奥了。 就像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 “我看得懂。”栗可欣给了王子安自信。 但下一刻,王子安的自信破灭。 “我知道很多字体,子安的这个不是任何字体,或者说没学好草字体,学歪了。”栗可欣肯定道。 “这个草好,草出了境界!做人就要有自己的风格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龙长生很捧场,他没料到王子安的字体会这么……独具一格。 当真是龙飞凤舞,凡人能认出全部的,凤麟角。 读书人就是会说话,王子安很受用,解释道:“这里有两副对联,第一副是‘工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’,第二副是‘业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’。” 听着王子安的注释,看着平王草字,龙长生眼睛一亮。 工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,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。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,准备工作非常重要。 道理浅显易懂,很有哲理! 龙长生连忙给学生们解释第一副对联字义:“举个简单的例子,张三和李四都要上山砍柴,但他们的斧头都有点钝,张三没有理会,拿着斧头就上山,因为他的斧头不利,砍树柴很慢。李四就不同了,他拿来磨刀石,用劲地把斧头先磨好,虽然他比张三慢起步,但是他的准备工夫做到家,砍柴砍得很快。到太下山了,张三只背了小小的一捆柴下来,但是李四背着一大捆柴下来……由此可见,准备工夫做好了,可以事半功倍!形容做任何事情要先打好基础,需要有足够的能力,才可以有收获。” 学生们茅顿开。 好为人师的龙校长讲解完第一副对联,又继续替王子安讲解第二副:“第二副的意思是说,学业由于勤奋而通,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。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,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随中,或是说随于骄奢逸等思想体现的小事,致使偏离本意,南辕北辙。古往今来,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是由于‘业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’。又有多少的历史典故正说明了这个道理。”FoNdy.NeT |